家用中央空調的工作原理
2015/10/30 15:02:41點擊:
要想知道家用中央空調到底適不適合我們,首先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其工作原理。中央空調按制冷方式大致可分為三大類:水機、氟機、風管送風。其中風管送風大多用于大廈等大型中央空調,目前的家用中央空調系統大多選用水機和氟機。下面我們將以氟機為例,詳細介紹一下其工作原理:在制冷過程中,室外機組吸收來自室內機組的制冷劑蒸氣經壓縮、冷凝后向各室內機組輸送液體制冷劑。機組在能量調節方式上由微電腦控制,室外機組的變頻式壓縮機根據室內冷熱負荷的變化,自動調節壓縮機的工作狀態,以滿足室內冷熱負荷的要求。制熱時,室外機組吸收來自冷凝器的制冷劑蒸氣經壓縮后向各室內機組輸送汽體制冷劑。各室內機組通過安裝的方式布置在天花板上。通過其回風口將空氣吸入,進行熱交換后送入,再從送風口將處理后的空氣采取就地回風的方式送回室內。
家用中央空調工作原理
其中有1~2臺變頻壓縮機或另加1臺定頻壓縮機,電路上有射頻干擾,對電腦有影響。檢修孔新風引入吊頂與冷凝水與多聯機相同,對氟管的分支器要求設計合理,對上,下層共用1臺機器,管路要求更高,較易在全開啟時出現末端內機效果太差的情況。
定頻多聯機型:把分體空調集中到一個室外機中,最多一拖三里面有三臺壓縮機,冷媒系統各自獨立;把明裝壁掛室內機改變成暗藏式;引進新風困難,是分體空調的一種變形,臥室內風機噪音由低到高要增加7~14分貝,最高達50分貝,每個臥室需增加長1.2m以上,寬0.6m,高0.3m的吊頂,另需設檢修孔;每個內機都需有冷凝水排放的管路。
一臺定頻室外機,一臺定頻室內機,通過風管把冷熱風送至每個房間,可方便將室外新風引入;對空氣進行加濕等集中處理也較容易,是廉價的機器,設計合理每個房間的噪聲僅增加1~3分貝,臥室不必吊頂,每個房間在可高于主溫控器設定的溫度以上,對溫度進行控制;可以有一定比例的能量轉移,達到節能及加快空調冷熱速度的效果。
看了上面的長篇大論,是不是有些懵?其實說白了,所有類型的空調基本原理都是一樣的,那就是依靠制冷劑的循環來帶走室內的熱量(或加熱室內空氣),從而使室內溫度降低(升高)。而相較普通的分體式空調,家用中央空調一個明顯的優點就是沒有室內機,室外機也只有一個,更加美觀時尚。但沒有室內機不代表不占用空間,由于家用中央空調需要將風管隱藏在室內吊頂,因此需要占用大量的頂部空間。如果是普通的公寓型住所,就會導致室內空間過小,容易令人產生壓抑不適感。從這一點來說,家用中央空調還是不適合于太小戶型公寓的安裝。如果您需要更進一步的了解中央空調及中央空調節能,歡迎咨詢我們,長沙最好的中央空調公司是哪家?就找湖南辰遠,長沙麥克維爾中央空調、長沙中央空調、長沙格力中央空調安裝施工可以和我們聯系。本文由湖南辰遠原創發布來自http://www.hncykt.com
家用中央空調工作原理
其中有1~2臺變頻壓縮機或另加1臺定頻壓縮機,電路上有射頻干擾,對電腦有影響。檢修孔新風引入吊頂與冷凝水與多聯機相同,對氟管的分支器要求設計合理,對上,下層共用1臺機器,管路要求更高,較易在全開啟時出現末端內機效果太差的情況。
定頻多聯機型:把分體空調集中到一個室外機中,最多一拖三里面有三臺壓縮機,冷媒系統各自獨立;把明裝壁掛室內機改變成暗藏式;引進新風困難,是分體空調的一種變形,臥室內風機噪音由低到高要增加7~14分貝,最高達50分貝,每個臥室需增加長1.2m以上,寬0.6m,高0.3m的吊頂,另需設檢修孔;每個內機都需有冷凝水排放的管路。
一臺定頻室外機,一臺定頻室內機,通過風管把冷熱風送至每個房間,可方便將室外新風引入;對空氣進行加濕等集中處理也較容易,是廉價的機器,設計合理每個房間的噪聲僅增加1~3分貝,臥室不必吊頂,每個房間在可高于主溫控器設定的溫度以上,對溫度進行控制;可以有一定比例的能量轉移,達到節能及加快空調冷熱速度的效果。
看了上面的長篇大論,是不是有些懵?其實說白了,所有類型的空調基本原理都是一樣的,那就是依靠制冷劑的循環來帶走室內的熱量(或加熱室內空氣),從而使室內溫度降低(升高)。而相較普通的分體式空調,家用中央空調一個明顯的優點就是沒有室內機,室外機也只有一個,更加美觀時尚。但沒有室內機不代表不占用空間,由于家用中央空調需要將風管隱藏在室內吊頂,因此需要占用大量的頂部空間。如果是普通的公寓型住所,就會導致室內空間過小,容易令人產生壓抑不適感。從這一點來說,家用中央空調還是不適合于太小戶型公寓的安裝。如果您需要更進一步的了解中央空調及中央空調節能,歡迎咨詢我們,長沙最好的中央空調公司是哪家?就找湖南辰遠,長沙麥克維爾中央空調、長沙中央空調、長沙格力中央空調安裝施工可以和我們聯系。本文由湖南辰遠原創發布來自http://www.hncykt.com
- 上一篇:怎樣選擇家用中央空調? 2015/11/2
- 下一篇:格力家用中央空調的好處 2015/10/26